第955章 同心治国(2/3)
作品:《极品驸马》涂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张光辅,就因为这样的稀里糊涂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转眼已到,武举开选之日。
隋帝开创了科举,现在女皇将要开创武举。
毫无疑问,武举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开万古之先河的大事。而这件大事的首倡者与主办者,就是薛绍。
与之同时举行的,还有一场规模空前的“殿试”。武则天将要在宫中亲自“监考”,从参考的一万多名学子当中选拔人才。
这一万多名学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员,甚至还有来自新罗、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异国学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试考试项目全由武则天亲自拟定。
李唐皇朝对于“贴经墨义”的明经科十分的重视,它重点考察学子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这一科目对于世家子弟来优势很大,因为世家富有藏书又多,学子们能把儒家经典背个滚瓜烂熟,就不难考个好成绩了。但是武则天更加重视“进士科”,这一科目对于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要求不严,主要侧重于考察诗辞歌赋,看中学子本身的才华与灵气。
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看完了能够记得几个句子甚至能够背颂全。有的人则能领悟书中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才识,乃至于写出一本更好的书。
这大致可以理解为,明经科与进士科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然而武则天在殿试当中还加入了别的考试科目,考察学子的对于政务的真知灼见与实际动手能力。比如眼下大周正在与突厥和盟,武则天就要求学子用章来论叙,此事的利弊之所在,此为一题。另一题则是与民生相关,论述禁屠令的利与弊。
畅所欲言,不设任何禁制。哪怕有人在论叙当中辱骂了皇帝,也一概赦免无罪。
儒家经典、诗辞歌赋、行政能力,三项考核下来的综合优良者,就是武则天所要的人才。
武举和殿试,让大周天下的武人才尽聚洛阳。
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世人时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现在,武则天和薛绍已经化身为天下有人才的伯乐。“有本事去洛阳”这句话,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薛绍主持武举,参选的健儿将近两万人比殿试还多。他们来自各个州县、各个军府和各个军武世家,甚至还有身怀绝技的道士与和尚。初赛的地点,选在洛水大营之侧的邙山猎场,就是薛绍曾经招待李大酺与孙万荣的地方。
数万人的大赛场,盛况空前。
初赛的项目是传统的军中技艺,先是身材体貌,体格高大强健者自然得分更高。翘关(也就是举重)考验健儿的力量,马术是重要的基本功,弓箭项目的步射、长剁远射还有骑射是重中之重。
体貌、翘关、马术和箭术这四大项,就是初赛的四大科目。这四项考核下来,择其优胜者进入复选。
初赛的淘汰非常残酷,近两万最后只有两百人进入复选。复远将要在讲武台的大校场进行。能够进入复选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军武人才了,无论他们能否在复远脱颖而出,他们都将获得从此在讲武台进修的机会,从而更上层楼。
薛绍拥有全权,但他只在初赛开始的第一天大典上露了一下脸,就没再出现过了。初赛主要由员外郎萧至忠负责,复选则由夏官的两位侍郎姚元崇和苏味道把关。薛绍最在意的就是自己亲自拍板的终选,他很想知道谁会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任武状元。到时候女皇也将亲自到场,她和薛绍一样对这位武状元充满了好奇之心。
一连多日的武举初赛总算结束,两百名优胜健儿欢天喜地的被带到了皇城以北的圆壁城,进入了讲武台的封闭大校场内。
到了这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极品驸马 最新章节第955章 同心治国,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1531/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