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九堂神尸庙--第七章 东方蛮蠊(2/6)

作品:《东北谜踪

那汉子攀谈,这才知道他就是这里的老板,而这间小店是他们夫妻俩开的,也没有什么服务员,他负责外面跑堂。他媳妇负责后厨上灶。

镇上平时很少来外的客,大多都是本地的人来吃饭,生意也不是很好,就是对付着。至于旅馆,常年也没有多少人来住,反正也是自己家的房子,屋子多也住不过来,就收拾出来两间,有住宿的就在这儿将就一宿,价格倒是很公道。

我递给老板一支烟。那老板推辞了一番后就顺手接了过来,先给我们点着火后,自己这才点上。

估计是他刚才出去时注意到了我们的车牌号,所以问我们大老远的咋从北京过来了。

我轻轻的吐了一口烟,告诉他说其实我们都是这里的人,十多岁后才搬走的。现在家里老人岁数都大了,有生之年也回不来了,人老了,就念旧,天天没事就念叨这里,这不,我们几个才特意回来看看,一是看看几家老亲戚。串串门子,再者寻思着,顺便拍点照片,回去也好给老人四愕刃念叨。就当是回来旅游玩了。那老板听我说完后,喷了一口烟,眯着眼睛说:“嗨,这破地方有啥玩应儿啊,旅啥游啊,都是大土坷垃,要不就是荒草甸子,还有前边那片野山,没啥看头。你们就是城里住惯了,看啥玩应儿都新鲜。”

正说着,门帘一掀就进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扎着围裙,把手上的菜放到桌子上后。瞅了瞅我们三个:“你们要是没来过。这里也有点能看的东西,不像他说的那样,不是还有个边壕和边门嘛,还有个大庙,瞅瞅也行。”看这情形,这女的就应该是老板娘了。

“边壕?边门?还有什么大庙?”我听后很感兴趣。

老板冲老板娘挥挥她接着炒菜去了,然后一边给我们拿着碗碟,一边说:“她说的是大沟村北面不远,听老人说那里是赫尔苏边门,有一条很长的“边壕”据说当时壕南面是汉人,壕北里就是满人,那壕可老长了,听说有几百里地长,和长城差不多,不过你们在北京,看过长城后再看这个就是个大土包子了。”

我一听觉得有点意思,这个什么边门还有边壕的也在大沟村附近,估计和我们要去的地方应该不太远,就有些好奇的问那老板:“这边门和边壕是啥年代的事啊?边门是干啥用的?”

那老板见我们对这个感兴趣,就拉了把椅子坐在不远,一边抽着烟一边说:“边门和边壕应该是清朝以前的事了吧。咱这疙瘩以前是满人的地界,边壕差不多也是个分界线吧,把汉人和满人分开,隔个五六十里地就有一座“边门”是放哨用的。东边头一道门就是咱这儿,叫“赫尔苏门”往西还有“半拉山门棉花街门乌拉堡门

说到这里,那老板往前探了探身子。很神秘的对我们说:“这边门听以前的老人说。那可是当时是“过边,的通道。如果不在边门上过,而是冲过边壕。被抓住就是当场杀头,会丢命的。

那老板一边招呼我们几个吃着东西,他一边说给我们听,倒也打听出了不少东西。

据说在这道赫尔苏边门的附近以前清朝时还盖过一座“九堂神尸庙”庙里供奉的是关二爷。当时的大庙有前后大殿,钟、鼓二楼,里面的神像是用金子镀的,眼睛是用玛瑙镶嵌的。金光闪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当年庙里的钟声能传出几十里,十分气派。

又过了几年。开始跑“毛子老毛子”把庙给毁了,里面的东西都给抢跑了,就剩下个残垣断壁的旧址现在还能看到。而现在的庙是后来村里人集资修建的,位置也不是先前的地方了,里面的老道接连换了好几拨,据说是这庙一般的道行根本就镇不住。

“老毛子”源于中国人对洋人欧罗巴种的的贬称,据说是由于早先见到的外国人既野妾又浑身长满了红毛。所以贬称为“老毛子”在沙俄侵占东北后,大批俄国人来到东北定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北谜踪 最新章节第六章 九堂神尸庙--第七章 东方蛮蠊,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45/14552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