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英雄和小人的对话
作品:《闲来闭门读古文》——读《楚归晋知罃》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高尚是高尚者的慕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在《楚归晋知罃》这篇章得到了证明,本主角知罃和楚王的对话过程中充分显示了知罃的英雄本色和楚王的人嘴脸。
春秋时晋国和楚国一直都比较强大,晋公称霸是因为晋国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才奠定了中原霸主地位的,而楚庄王正是成功地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才得以问鼎中原的。晋国和楚国就像冷战时的苏美两个越级大国,而郑、鲁、宋、卫等弱国国夹在中间,晋强归晋,楚强附楚,过得十分勉强和艰难。可以,晋楚之争是春秋战争的主旋律。
邲之战是一场颇为惨烈的大战,晋军虽败,但也重挫了楚军,楚王的儿子被擒,大将连尹襄老被射杀,而晋国大夫知罃,即本篇章的主人公在此战中则成了楚国的战俘!邲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9年,六年后楚庄王去世,知罃获释于鲁成公三年(《左传》编书,以鲁国历史为时间线索),鲁成公公元前590年至前5年在位,所以可以确认,知罃大夫约在公元前58年前后获释,身为楚囚而炼狱十年。
但是十年的监狱生活不但没有让他变得萎靡,反而磨出了他的锐气,在即将脱离苦海,回归祖国的大好时刻,最先想到的仍是今后为祖国而战,不但丝毫不惧得罪楚王而重回大狱,而且充满激情地宣誓了今后愿为祖国捐躯的誓言!千百年来,知罃的英雄气慨令历朝历代的智士仁人无尽缅怀,不胜敬仰。
应该知罃在楚十年,楚国对他既没有特别的优待,也没有进行十分的虐待,孤单地呆在被遗忘的角落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直到他父亲在晋国当了副司令,才被楚王允许回国并被接见,可以看出楚王是个十足的势利人。但是楚共王怕知罃对他这些年受到的冷遇进行报复,又问他“你恨我吗?”其实他这是以己度人的人心理在作怪,他没有想到知罃是个心胸宽阔的人心系国家兴亡,根本没把个人待遇放在心上。如果他在知罃刚被俘的时候就给予特别的礼遇,不用他问知罃也会对他感恩戴德的。直到归国前夕,再问“你感激我吗”这句话,很明显就是没有耕耘就想收获,这是白日做梦。
通过对话楚王知道了知罃的真实想法和今后的工作态度,他虽然是人但并不是弱智,也被那英雄气节所感动,得出了“晋未可与争”结论并为他举行的隆重的仪式欢送他回国。看来人如果生长一幅傲骨,连对手都会佩服他。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 《左传》)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本章已完成! 闲来闭门读古文 最新章节4.四英雄和小人的对话,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5/151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