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二史书背后(1/2)
作品:《闲来闭门读古文》——读《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象一则政治寓言,所有人物都有漫画般的面孔。正直的大臣、暴虐的皇帝,简单的情节向世人教了浅显的道理。最后还得出了本中心思想: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如果是学生写读后感,写到这里就可以交作业了,等着老师表扬就行了。可是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我却看到了另外一种声音,让我感到非常意外。
有一篇资料这样:周厉王面临的是一个在政治上将要失去共主地位,经济走向崩溃的局面:楚竟公然称王,诸侯肆无忌惮地互相攻伐,哪里还把周王天子放在眼里?不景气的王室经济,要承担日渐频繁的周边战争的费用,眼见是入不敷出。厉王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烂下去以至于灭亡;要么革陋除弊,恢复政治、经济上的共主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革。
在政治上,厉王改变了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了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一做法自然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在经济上,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他抓住了“专利”这个主要环节。实际西周时代的山林川泽早巳为各级贵族所有,厉王的“专利”决不是“垄断”的意思,更谈不上“与民争利”,倒是他从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了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物质财富。他的两项措施无疑都捅了马蜂窝,一时成了众矢之的。于是国语中记载为“厉王虐,国人谤王。”但是,将周厉王与历史上的另几位著名昏君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人们对桀、纣的结论是有具体内容的: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史记·夏本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县肉为林”(《史记·殷本纪》)。追求个人糜烂的生活,是一切昏暴帝王的共同点。然而对于厉王,《国语》只载其“虐”,没有记载涉及到其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情况。
而周厉王为了保证经济、政治上的改革,不得不动用铁血政策:“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史记·周本纪》)。应注意的是:“以告则杀之”的标准是什么?是无故滥杀吗?显然不是的。早在穆王时已制订“五刑之属”据有三千种之多,厉王行法,不必草创:刑罚三千,量一“诽谤”之罪必有所本。厉王用法制来维护“革典”的进行,不会仅用卫巫一个人,很可能是以卫巫为首的一个执行法律的特别机构。因为明显不过的是:卫巫一入能监视多少“谤者”?可以推断:卫巫手下的人散在京城中监视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的“国人”,而卫巫本人及其亲信则可能留在宫廷周围监视官吏中敢对新政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由此可见,厉王是为了确保“革典”进行而采用简单、幼稚粗暴手段的,却被反对派(不妨是保守派)用来指责其行“暴政”,上下唾骂几千年了。
所以,这篇资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周厉王是一个面对“积重难返局面”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因为是第一人,因此他不可能向前朝借鉴什么),改革的牵涉到了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他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改革,但他的经验教训对后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处的。他是个悲剧英雄。
读完这篇章,联想到历史的改革家大多没有好的结果,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官、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百日维新中谭嗣同六君子被杀,而周厉王改革得罪了所有的贵族包括周公召公和大部分知识分子,被大臣们联合赶下台后又被知识分子骂上几千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到底周厉王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家还是昏庸残暴的帝王呢?我想,而周厉王最起码是个复杂的人不是一两简单的定义就能概括其一生功过的。历史是任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闲来闭门读古文 最新章节3.二史书背后,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5/151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