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十四 谋国与谋身(1/2)

作品:《闲来闭门读古文

——读《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和伍子胥都是功盖当世的大军事家,他们都经历了两代领导,前一任英明神武,后一代愚蠢无能,但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伍子胥被惨杀后沉江,而乐毅却得以善终,名声未败。从中可以看出二者,都工于谋国但谋身之术却有了工拙之分。

他们二人有三点分出了高下:

一伍子胥居功自傲,而乐毅则低调严谨。伍子胥破楚国立下大功,吴王阖闾临死封他为最高爵位相国公,以后伍子胥位高权重,无疑对后来的吴王夫差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乐毅被燕昭王封为高官的时候却推辞不受,直到燕王再三相让表达出了充分的诚意才同意担任,这明乐毅对领导们怀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象伍子胥那样被一时的宠幸冲昏了头脑。

二伍子胥心胸狭窄,而乐毅则宽容大度。伍子胥向吴王献计杀越王勾践,吴王不听,于是伍子胥态度激烈地诅咒:“不出十年,吴国将成泽国啦。”这种大逆不道的恶毒话给自己埋下的杀身大祸的隐患。而乐毅不管是被撤职还是被逼出走他国,从来没有对燕王进行过谩骂和侮辱,真正做到了“交绝不出恶声”。燕国大败燕王后悔错撤了乐毅,但却不认错,把责任归于乐毅,真正体现了封建帝王喜怒无常、翻云覆雨的无耻本质,但乐毅仍然态度的诚恳地为自己辩驳,并没有出言不逊,确实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三伍子胥行为莽撞,而乐毅则深谋远虑。伍子胥看到自己的建议不被吴王采纳,一着急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豪门鲍氏照顾,虽然是为子孙长久打算,却给吴王留下他要叛逃的印象,相当现代把老婆孩子都送出国的**为官,当时的政治对头伯嚭留下攻击自己的把柄,而且解释不清。而乐毅虽然本人逃到了赵国,但他的家属却都留在了燕国,不管这是什么原因,充当了人质的作用,都让燕王对他比较放心,认为乐毅不会和燕国作对。于是燕王封乐毅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乐毅真正做到了为子孙谋渔而非谋鱼。

其实《乐毅报燕王书》的背后是一场乐毅和燕王的斗争,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双蠃。我一直在想如果乐毅把家属全弄到赵国会是什么后果,其实乐毅是把自己当成了平衡燕赵两国的王牌,他偏向任何一方都会给自己造成不良后果,真是高瞻远瞩。

可惜后来的功臣却很少有乐毅这样高明的政治智慧,总逃不出艰苦奋斗——功高震主——惨被冤杀的怪圈,读史掩卷让人叹息,感慨万千。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

昌固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闲来闭门读古文 最新章节15.十四 谋国与谋身,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5/151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