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七 好人难有好报(1/2)
作品:《闲来闭门读古文》——读《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列传,虽然体裁是列传,但却是夹杂着许多议论,司马迁通过对伯夷、颜回两个典型好人和典型的恶人盗跖的命运对比,结果发现好人都的结局都是杯具,而恶人都的结果却很洗具。最后他向苍天发出无奈的呐喊:天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单从这篇章来看确实如此,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好人伯夷叔齐哥俩和孔子的老实学生颜回都没有起过害人的心,可最后都饿死了。而那个强盗坏事做尽,不但活得滋润而且得享天年。那些好人不但物质没有享受什么,就是在精神明建设方面也基本上都是失败者,如果不是被圣人孔子夸上两回,这些好人恐怕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一点名声也留不下。
其实我觉得这是司马迁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人要到得好报,首先得做事。从物质上来,只有做事也就是从事生产才能满足生活需要。比如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大坏人盗跖,虽然做的是坏事,却是个成功的强盗,《庄子·外篇· 箧第十》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也就是盗跖本身是个智慧与勇气并重、义气和公平共用的卓越管理人才。
而伯夷和颜回就差些了,伯夷和叔齐劝周武王未果立志不食周粟,但却采周国山上的野菜,这和吃周国的食粮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既然已经采野菜吃了,他为什么不自己种粮食吃呢?还有那个颜回先生也是,住在胡同里每天吃点干粮喝点凉水,不事生产,懒洋洋地当贤人和闲人,最后终于饿死了。
从精神生活上来看,伯夷叔齐好象既没有什么治国安帮的理论,即使面对纣王的暴政除了逆来顺受别无良策,如果都听他们的,老百姓都会死得比窦娥还冤,又没有什么光辉灿烂的学作品传世。颜回也只局限是做一个老实人,最有名的理论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的这套理论没有教给世人应该做什么,只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也难怪伯夷叔齐和颜回三位大好人,结果很悲催。
尽管司马迁在感叹天道何在,其实天道一直都在,天道告诉我们,首先要做能人,做勤奋的人,保证自己不被饿死,再考虑是不是再做点善事,成为一个好人。
【伯夷列传】(《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可知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闲来闭门读古文 最新章节8.七 好人难有好报,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5/151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