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陈长兴太极拳论(八)(1/2)
作品:《内家拳演义》(原文)第九论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注释:周身四肢百骸如果要动,必须要以步动为先,步乃一身之根基,周身运动之枢纽也,自身以步法与对手应战、对战。所以身体之中流砥柱就是步。
随机应变之能在于手,而手之运转移动又在于步。身法之进退反侧,只有使用步法之变化作为实现手段;身法之抑扬伸缩,也只有配合以步法方能显示其变化之精妙。
对敌之观察在于眼,而打法之变化在于心。身处实战中之电光火石之间、转弯抹角之处,而仍然能够根据对手之变化而变化自身,不至于黔驴技穷者,均是步法之变化的功劳。
但是步法不可勉强而为之,步法之动作要出于无心(无心即意也!),所以进退反侧之变化才能不被对手知觉。身体要动之时,步法为先,以步法决定身法。手将要动而步法早已做好准备。由步法决定身法手法,则无意之中即达到目的,实则乃步法之驱动也!所谓的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就是此理。
步法分前后,前步后步分明,乃步法所为;步法前后不分,无有定位,也是步法所致,步无定位,则不能进行能量蓄发,故步要有定位。所以步法之要为随,一步变化则另一步必随之而动。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
总之,太极拳之拳势之要在于步,身体活与不活,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法在技击实战中之作用大矣!
(原文)第十论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棚,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注释:刚,与敌硬顶之力;柔,非无力,乃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之力也!如果不懂柔力之道,妄想以松懈御敌,则被痛打也!
拳术之应用,内里的气的能量蓄发与外形之势而已,即形意。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如欲主动击敌,则将体内蓄发出的巨大能量发出,使用刚力打击敌人;如欲后发制人,则不将体内蓄发出的能量发出,而是使用柔力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刚者,以千钧之力镇压百钧之力;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所以刚柔之分,不在内外合一之能量蓄发,而在于使用能量之手段与技巧也!同样的能量蓄发,因使用方式不同而显现出刚柔之别。
刚柔既分,而能量蓄发与应用亦各自有别。四肢百骸发动,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家拳演义 最新章节十六,陈长兴太极拳论(八),网址:https://www.zuimeng.net/202/20288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