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九、晏子的不倒翁之迷(1/2)

作品:《闲来闭门读古文

——读《晏子不死君难》

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在晏子生活的齐国当时内乱不止,每次政权交接都伴随着父子相残、骨肉相杀,每个在位帝王都靠屠杀来维持统治,所以晏子能历经三朝而不倒真是个奇迹,值得后人深思。我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有能力。晏子有着卓越的治国才能,其谋略心机之深沉,更是让人佩服得很,尤其是“二桃杀三士”直到三国时期还被诸葛亮作成诗歌《梁父吟》而传唱。他能言善辩,出使各国都既能完成外交任务又维护国格弘扬了国威。这样的人才是任何一位当政者都需要的,所以他也是大家都争取的对象。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有能力的人总是可以找到碗饭吃,这是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二、有人缘。晏子虽然身居高位却生活朴素,史记他“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每当国家发生水旱灾害时,他首先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灾民,再向国王申请开官仓赈灾。所以,他在齐国有着很高的声望。所以,每个当政者新上台时都要争取晏子站到自己队伍中来,即使他不同意而不会轻易杀掉他以失去百姓的支持和爱护。

三,没野心。一个人如果既有能力又有了人缘,等于也有了当领导的基本条件,因为那会引起当政者的重视和嫉恨,那他就到了一个危险的境界。通常情况下人缘越好则死得越惨,比如袁崇焕。在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他保全自己,那就是证明自己没有野心。在《晏子不死君难》中晏子不但充分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大臣的职责,而且他并没有和崔杼发生直接和激烈的冲突,等于向杀死庄公的叛乱者崔杼证明了自己没有野心,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才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其实,人如果有了能力再有了人缘,要做到克制自己的**不产生野心是最困难的事,这也是晏子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

晏子是个智者,他从没有卷入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所以才能远离那些血雨腥风,而本提到的那个大臣崔杼在当时是个强权人物,齐庄公就是他所拥立,后来他自己就死于权利斗争。晏子也是个勇者,面对风险他总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随风摇摆,但恰恰是这大勇敢让他能够穿越激流险滩。

晏子作为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又一位贤相,对历代政治家和人士大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代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对晏子有一段评论:“至其谏,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段话显然是司马迁结合自己因向汉武帝进谏而被处以腐刑的人生遭遇,所发出的别有深意的感叹。言辞之间,对晏子充满了钦慕之情,以至于甘愿为晏子“执鞭”,做驭马驾车的奴仆。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也深受晏子影响,提倡廉俭的品行。唐太宗李世民对晏子也非常欣赏,所以他能够始终信用诤臣魏征;魏征也效法晏子,为国为民,敢于犯颜直谏。因此,唐代贞观年间,朝廷为了保护晏子的遗迹,以供人瞻仰,曾专门颁布法令,禁止人们在晏子墓区五十步内打草砍柴。可见,晏子已经成为后世历代忠君辅国的贤臣良相和言官谏臣所效法的表率。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闲来闭门读古文 最新章节9.九、晏子的不倒翁之迷,网址:https://www.zuimeng.net/15/151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