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武禹襄太极拳论(六)(1/2)

作品:《内家拳演义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精神,在此处并非指思想上的精神,而是只精与神之能量。

(注:在所有内家拳论之中,没有一个字是在论大脑意识与意念的,都是在论能量蓄发的!)

在形意拳中,心力下行到会阴生成精之能量,精之能量下行到足生成气之能量,气之能量上行到百会生成神之能量,精气神之能量生成后,就从体内一次性发出为劲力了,即一气之起落。

而在太极拳中,由于加入了阴阳转换,使得周身能量循环往复地流动运行,这精气神之能量,就已经不再界限分明了,而是精气神之能量相互阴阳转换、阴阳合一,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比如说,足底气之能量上行到尾闾、会阴、命门一线时,气之能量会在此部位与下行之心力阴阳转换合一,也可以与此处生成的精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也可以在此处与下行的神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在心脏部位,心力可以直接与从百会经印堂下行的神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心力也可以与从会 位经过五行相抱而上行到心脏的精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也就是说,在太极拳中,精气神的能量是合一而成的周身整体能量。

太极拳中的这种能量运行,是一个乱环诀,能量运行一环套一环,一层叠一层,一股连一股,一圈接一圈,不会出现固定在某个经脉之中老老实实地运行的现象。这个能量运行的乱环诀的结果,就是真气鼓荡,周身充斥能量。

精神提得起,就是精与神的能量都能够上行,精与神的能量之间的阴阳转换就生成精与神的能量之间的对拉拔长,即会阴、百会气圈的能量运行。提起精神就是虚领顶劲,就是上下贯通之力贯通到百会。

孙禄堂先生在拳论中说过: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这句话就是在说精气神的阴阳转换合一。

精在腰腹,为周身能量之中枢。精的能量下行则身重如山,精的能量上行则身轻如羽。

但有些人不知此意,一味让能量下行,则周身运化不灵。周身能量之上下运行,是要依据技击实战具体情况而定的。吞入对手能量则必须要使用下行能量,吐出则使用上行能量。平时则处于上下行能量对拉拔长之真气鼓荡的状态。

周身整体之力要由神之能量引领,即所谓的神领力。因为神之百会部位为周身下行能量的起点,又是上行能量的终点。这个神领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虚领顶劲。

周身有了虚领顶劲,则无迟重之虑。

周身上下行能量将身体上下两夺对拉,形成头顶悬、足入地之势。即虚领顶劲绝不是挺挺脖子而已!虚领顶劲是周身的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使然!

意气,虚实转换与阴阳转换的就是意气。意,身体压缩旋转之意,太极拳的阴阳转换均由压缩旋转生成。周身每一节的压缩生成下一节的旋转,下一节的旋转又生成再下一节的压缩。从大的周身整体来说,能量在两腿之间的阴阳转换是最大的阴阳转换,这个阴阳转换就是由会 位的旋转生成的,而会 位的旋转是由尾闾压缩使然。故太极拳的虚实、阴阳转换要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意发起。气,在双脚生成的能量,足底涌泉与会阴之间精、气能量的对拉拔长生成涌泉、会阴气圈,这个气圈中的能量运行生成了两足之间通过会阴的虚实能量转换。所以,意、气为太极拳阴阳转换之要。意、气生成的虚实转换灵了,周身就圆活。

边转虚实,即单重,一边之能量完全转换到另一边。

而双重拳中,两腿足底均有气之能量,不分虚实,如何能够进行虚实转换?即便两腿之气的能量不是平均分配的,也只能进行部分虚实转换,而不能进行完全彻底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家拳演义 最新章节二十二,武禹襄太极拳论(六),网址:https://www.zuimeng.net/202/202885/145.html